
10月22至24日,“数智赋能产教融合 共促地方大学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新余学院顺利举办。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赋能产业”科技服务专家与企业代表座谈会于23 日下午在学校天工论坛召开。座谈会以“聚焦成果转化痛点、搭建产学研桥梁、破解产业升级瓶颈”为核心目标,旨在构建政企校深度对话的高效平台,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吴宏阳主持会议,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力恒出席,7 位相关领域专家、新余市商务局等5家政府机构代表,以及华为、新钢集团、赣锋锂业等30家重点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

刘力恒代表学校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服务地方、推行博士驻企服务的主要举措和显著成效。他表示,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主动对接区域支柱产业需求,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未来,学校将全力搭建合作桥梁,提供全方位支持,期待与各方以组织化合作凝聚发展合力,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为新余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座谈会上,新余市商务局副局长彭锋介绍,依托新余锂盐产能占全球25%、特钢产能占全国30%的产业基础,商务局将推出“产学研合作专项补贴”政策,对校企联合攻关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搭建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合作一线。此外,政府还将当好“服务员”,全力为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扫清障碍,助力校企合作走深走实。

黄玉龙博士介绍了新余学院工博士服务团队依托省工程团队,服务地方企业信息化,聚焦电商物流、结构安全、汽车检测、数据治理等领域,助力农村物流降本、水利工程监测、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研发及企业数字化升级等方面的成果。

企业代表围绕发展痛点,坦诚表达了合作诉求。新钢集团技术负责人孙乐飞指表示,企业特钢产品附加值仅为江浙地区同类产品的1/10,急需高校助力突破材料改性与智能装备升级等关键技术;赣锋锂业研发总监彭爱平聚焦资源高效利用,提出希望与高校联合高校开展锂渣回收工艺研究,同时表达了对新能源材料交叉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华为新余负责人黄龙腾提出,智能制造场景落地过程中面临技术适配难”问题,需要高校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支持。此外,参会企业代表还集中反映了人才引育、设备共享等共性需求。
针对企业提出的发展痛点,与会专家精准把脉、建言献策。

教育部科技司原司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教授提出三点针对性建议:一是企业需在严守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技术需求清单,依托专业平台对接优质研发力量;二是高校要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增设交叉学科与专业,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三是企业应主动当好创新“出题人”,抢抓政策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产业反哺教育、教育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

教育部科技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对会议形式给予肯定,他认为小规模面对面交流更易精准明晰各方需求,高效务实,值得推广。他建议校企双方进一步明确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合作实效;同时强调企业需理性规划发展路径,优先激活人才潜力,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育与任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陈新强调,企业需树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引才理念,打破地域局限,广泛联动全国高校优质资源。他还积极提议推广“揭榜挂帅”机制,通过政府与企业联合举办技术创新大赛的方式,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以集聚各方智慧破解发展瓶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高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屈凌波直面校企合作痛点,指出双方合作的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明确提出需将产业实际需求转化为具体技术命题,为合作搭建精准对接的桥梁。他进一步梳理出资源高效利用、装备智能化升级等企业需求,同时对学校推行的“工博士”相关举措给予高度肯定,表示将为新余产业发展提供多维度、专业化的支持与服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宏阳作总结发言,他对会议成效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本次会议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破冰之举”。他指出,会上教育部、工信部专家从政策与专业视角提供了高站位指导,年轻一代企业家展现出深耕科创领域的担当与活力,学校推出“自带干粮”式服务政策,三方形成高效互动格局。针对后续合作,他强调,要以务实作风持续深化政企校协同,力争将“新余模式”打造成全国产教融合样板,为激活现实生产力、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次座谈会以问题为导向、以协同为目标,成功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专家指导”的联动机制。会上,政府清晰明确政策支持方向,企业精准传递技术攻关与人才引育需求,高校充分亮出服务产业的硬实力,专家则从全局视角给出高站位、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四方高效联动,形成“需求 — 供给 — 支撑 — 优化”的完整闭环。
会议不仅凝聚了“依托本地产学研资源破解产业瓶颈”的核心共识,更明确了后续通过小切口合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揭榜挂帅机制等路径深化合作的具体方向,为“新余模式”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也为全国基层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