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我校举办应用转型、产教融合主题论坛

作者:摄影:新闻网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5-10-30点击数:

10月22至24日,“数智赋能产教融合 共促地方大学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新余学院顺利举办。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转型、产教融合主题论坛于23日下午在学校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论坛紧扣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产教融合战略部署,精准契合地方产业数智化升级的现实需求,更是学校在建校40周年这一关键发展节点上,深入推进“服务地方提效攻坚战”、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周书民,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周文生,校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姚伟,以及省内外专家学者、高校嘉宾代表、师生代表共计1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分两个阶段举行。

论坛上半场由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主持。专家分别围绕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定位校准、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等议题,结合自身办学实践分享前沿理念与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职业技术本科教育研究联席会议首任轮值主席、教育部物流行业职业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许建领教授以《依托双高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与实践路径展开论述,提出以“六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一核六性、三层八维”理论框架,分享深职大“九个共同”的产教融合实践经验。

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能源与环境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石油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控与恢复产业联盟第一届战略决策委员会副主任陈海群教授以《数智化改造、多元化合作、一体化协同》为题,围绕地方大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题,阐述产教融合的时代意蕴,介绍学校在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新兴产业合作等方面的探索,强调构建“产业链-学科链-创新链”循环体系。

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教授以《产教融合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苏大实践》为题,围绕苏州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系统探索与实践展开论述,回顾学校三十余年拔尖人才培育历程,详细解读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路径与“集萃行本”育人新模式,系统呈现了苏州大学通过体系化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成果与前瞻布局。

论坛下半场由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主持。专家报告内容丰富多元,从“产-城-教”深度融合路径、“橡胶品格”育英才到构建校城命运共同体,视野开阔,见解深刻。

博士生导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首批高端智库专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城市安全防灾应急教师团队”负责人马宏伟教授以《坚持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面向未来建好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题,围绕应用研究型大学定位阐述“产-城-教”深度融合路径,提出构建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代产业学院矩阵等举措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同时分析了应用研究型大学未来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明确学校“十五五”期间发展定位、顶层设计及“八大提升”战略,为建好一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吕万翔教授以《“橡胶品格”育英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为题,围绕“橡胶品格”育人核心,系统阐述了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路径,重点介绍学校构建的“三螺旋”育人体系及“青科橡新AI”平台的数智赋能成果,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台州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厦门大学博士,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教育智库发展研究中心应用型大学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良奎博士以《地方应用型大学校城共生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为题,系统阐述了地方应用型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深入解析校城共生逻辑,并提出“战略协同、结构互耦”等五大实践路径,为构建校城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学校搭建起应用转型与产教融合交流协作的重要桥梁。论坛不仅汇聚了多所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更为新余学院及同类地方本科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专家们提出的“六力”战略、“三链协同、校城共生”等理念与实践路径,进一步明确了地方高校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为学校后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应用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引。

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紧扣建校40周年发展节点,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地协同发展,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