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开启学科建设新篇章】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凝练方向 优化队伍 建强平台 努力开拓学科发展新格局

作者:摄影: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8点击数:

   编者按:5月21日,新余学院学科建设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全校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部署,聚力打好七大攻坚战,努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之际,召开的首次学科建设大会,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汇聚共识,牢固树立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行总体谋划和全面部署,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重点工作和主要举措,打响学科提标和人才引育提速攻坚战。

  为推动全校上下持续关注、全力投入学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工作,进一步营造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浓厚氛围,吹响学校学科建设的冲锋号、集结号,根据学校党委要求,新闻中心特推出“开启学科建设新篇章”专题,刊登各学院、各部门好的做法和成效。


  学科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到2035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目标,学科建设的成长进步情况是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全校学科建设大会精神,认真分析研判学科现状及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学院学科建设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谋划部署,以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为核心任务,将在凝练方向、优化队伍建强平台等方面上下功夫,努力开拓学科发展新格局。

  把准学科定位,凝练学科方向,着力打造优势特色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突出优势、补齐短板,才能推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学院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优势特色。

  一是把准学科定位,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在学校学科建设2+3+N”布局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省首批财政支持的一流建设本科专业,成功入围了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专业。学院将进一步把准学科定位,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根据学院现有学科发展状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前已形成数字图像处理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两个研究方向。学院将在这两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体现学科方向选择上的前瞻性、可能性和创新性。

  二是围绕数字图像处理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两个学科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围绕目前已形成数字图像处理及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两个研究方向学院将进一步突破两个研究领域中研究力量总体较为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缺乏的状况,加大对这两个领域的人财物的聚集,包括人才引进、学科经费支持、科研平台申报上给予重点倾斜,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与地方合作的机遇,在服务江西省及新余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打造优势特色,以学科点的突破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面的拓宽,并推动学科整体发展。

  优化队伍结构,开展有组织科研,着力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

  学科发展要依靠一支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学科队伍。学科团队建设是学校实现内涵提升、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学院目前已形成的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图像处理两个研究团队还存在研究力量薄弱、结构不够合理、学科带头人缺乏的状况。学院将按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育工作力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学术成长,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团队,夯实高质量学科发展的载体和基础。

  一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以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载体,吸引汇聚高层次人才;加强宣传,积极与东北、西南以及中部高校加强联系,并发动现有教师,通过学院教师在学术界的朋友推荐等措施,积极引进符合学科团队建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2024年完成引进6名博士。到2028年达到30名博士。

  二是强化造血功能。注重青年教师培育成长,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围绕特色学科方向研究领域攻读博士或进修、访学;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构建教学案例和指导毕业论文,鼓励教师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引进、项目训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力争2到3年时间实现每个团队拥有骨干博士教师5至6名,骨干研究人员(含博士)8至10名;其他高校合作2024年开始,争取每年推动2名教师担任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2028年,实现与其他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学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三是有针对性柔性引进。针对学科方向带头人缺乏问题,拟与华中农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学科团队及学科带头人洽谈,柔性引进高水平学者指导学科团队建设,带领团队骨干教师更快成长,培养学科或方向带头人。

  四是开展有组织科研。强化学科团队建设,有组织引导学院的学科队伍调整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认真组织分析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条件,明确申报团队及负责人,做好邀请专家指导等服务,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2024年争取立项省部级一类及以上科研项目(不含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3项;针对学科研究领域方向的高质量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给予发表费资助,以提高高水平论文的数量,2024年争取出版B类以上著作1部,国际、国内四类以上论文发表不少于8篇,其中二类以上论文不少于2篇。持之以恒围绕研究方向开展有组织科研,争取建设期内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五是努力营造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浓厚学术氛围,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积极性。2024年争取承办2次国内学术会议,以后每年至少承办1次国内学术会议。培育、打造一支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的高层次学科团队和师资队伍,在学科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

  建强学科平台,提升学科发展支撑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近年来,院不断加大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力度,以平台为依托积极组建学科科研团队,贯彻江西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要求,积极对接企业数字化、信息化需求,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科研经费逐年提高,成果转化从无到有。今后,学院将继续建强学科平台,增强学科团队力量,提升学科发展支撑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一是增强学科科研团队力量。鼓励、吸引年轻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加入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发挥所长,融入现有团队,逐步强化团队力量,并引入淘汰机制,根据实际表现,奖优汰劣,形成一支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学科科研团队。

  二是稳定现有社会服务领域目前学院以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为依托已服务企事业单位10余家,并与江西慧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新余市数字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新余市袁河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凯润达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深圳瀚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电商物流信息化、政务大数据应用、结构安全监测(水利磁栅传感器研发)以及汽车电脑数据开发四个稳定服务领域。后期将继续深化合作关系,如:加强与江西慧驰沟通联系,明确需求,完成“统仓共配”项目在渝水区、吉州区的落地;完善凯润达的磁栅传感器系列产品研发和《基于磁栅技术传感器数据云服务平台》,助力其产品在溪洛渡水电站(世界第四大水电站)以及白鹤滩水电站(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成功推广使用;推进深圳瀚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电脑数据开发》项目,完成传统汽油车以及柴油车的电脑数据开发;深化与南昌臻辰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推进江西省职教高考技能考试资源建设项目。并拟与合作伙伴洽谈联合申报奖项或科研平台。

  三是开拓新的社会服务领域。积极走出去,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现已达成以下合作意向,后期逐一落实,争取更多科研发展空间和科研经费来源: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基础软件与应用构件实验室奚建清教授合作,引入其协作互动平台服务本地企业(如:新余市富益达优特钢材加工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建设;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结构检测研究室达成合作意向,拟后续在大型水利工程(如:引江济淮、南水北调等)管道安全实时监测项目合作进行监测软件系统研发;与江西丹宇星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德数智广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在调研需求。

  2024年对照学科建设揭榜挂帅要求,确保成果转化不少于2项,到2028年每年不少于3项,年科研经费努力达到500万。

  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学院将努力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贯彻“三融六化”大就业格局,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落实,夯实学科建设的专业特色,不断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认真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学院拟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缩减数学专业招生计划,计科专业增设边缘计算(嵌入式)方向,停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数据专业分设工程、分析方向。

  二是加快学科专业发展。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推进审核评估各项工作,确保各专业顺利通过审核评估,数学专业通过师范认证推进课程建设,强化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确保五年内获批1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达成省级以上一流课程(含校企合作一流课程)3门,出版教材3本,争取再次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获批1个以上省级教学团队或教学名师。

  三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推动学科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积极引导学生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提能,争取每年获得B类以上奖项超150项,国奖稳中有升;以江西省交邮融合农村电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以项目为驱动,由校内老师、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发挥科研平台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是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紧盯新余市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链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寻求与地方园区或政府部门、地方知名企业的合作,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共建数字经济或大数据应用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产业联合体,紧盯产业需求,引产入校,虚实结合,项目式教学,以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力争2028年达成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重点基地,获批1个省级一流专业或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来源:数学与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