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贯彻教育教学大会精神】新能源学院:多措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摄影:来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4-05-17点击数:

  编者按:4月16日、19日,新余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大会成功召开,这是在全校上下按照第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聚力打好七大攻坚战、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会研究部署了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重点任务,正式启动了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会后,各学院、各部门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谋划贯彻落实举措。一些学院或部门的贯彻落实举措既具体又扎实,值得各学院、各部门学习借鉴。

  为推动全校上下持续关注、全力投入学校人才培养、应用转型、审核评估等工作,进一步营造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浓厚氛围,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久久为功抓落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奋力书写新余学院教育教学新篇章,根据学校党委要求,新闻中心特推出“贯彻教育教学大会精神”专题,刊登各学院、各部门好的做法和成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取务实举措,学科建设、就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科建设发展水平

  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方向为导向,积极动态调整学科学术方向,加大理论研究,实现新型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布局燃料电池方向,积极开发新型催化材料,尽快实施燃料电池实际应用

  以学科学术方向为依据,逐步完成科研团队、科研梯队建设,形成三到四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实现学科学术方向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学科建设发展水平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使之协调发展,整合实验条件,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大重点实验室的持续投入,在某个研究方向在全省形成影响力,使其成为全省唯一,并形成全国具有影响力。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科研反哺教学。教师以解决研究领域瓶颈问题为依托,将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到企业,助力企业科技转型。或将企业科技问题带回学校,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与企业积极开展研究。教师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为基础,开设实验项目,将学生能力培养融入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中

  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下游建设,将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电气自动化等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院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加大控制工程、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形成电池材料与器件开发研究、能源高效应用与自动化控制两个重心,办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好能源动力学科。

  学科建设充分体现“应用型”。学科建设发展要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与一个地方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相匹配。学科学术方向的设置与展,根据市场需求及科技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在今后发展中,学院将根据新余市、江西省及全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

  以就业服务为抓手,推进“三融六化”大就业工作格局

  成立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小组,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并进一步完善就业育人包干责任制,全院上下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完善学院就业育人模式逐步打造学院就业育人品牌特色。充分积极发挥辅导员、学业导师、优秀校友的作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心理上、知识上、经验上、资源上的全方位帮助。

  针对不同年级分别设置就业育人目标,同时将就业专项指导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升学、考编、“慢就业”“慢择业”、离校未就业、自主创业、就业困难等差异化群体制定针对性方案,提供精准服务。

  为切实发挥好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院主动与高新区光伏、锂电、材料等规上企业加强沟通联系,每周走访1-2家市内企业,开拓就业岗位。学院将建立市内新能源企业台账,加强校企联系,收集好各类岗位信息,精准推送给毕业生。

  依托“宣讲团”,发动辅导员和班主任,入班级开展“锤炼奋斗精神”“树立正确就业观”等主题团日活动。在学院公众号进行校友榜样宣传,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开展“追光校友讲坛”系列宣讲活动,邀请校友面对面开展就业分享会,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择业观和就业观。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理念,推动教学改革长效发展

  根据学院特色、定位以及专业就业等情况,申报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同步停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申报开设职教本科专业: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满足光伏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完善新能源学院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的培养体系;根据课程性质,鼓励并安排专任教师到大企业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学习最新的产业动态和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校企合作和共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企业高层次专家或者聘请其为学院外聘教师来校讲课指导。

  瞄准地方新能源企业发展路线,依托新能源产业学院,结合学院新能源特色和办学定位,着重与几个重点新能源企业深入合作,不仅限于横向课题、教师实践锻炼等,还需要长期、固定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为企业带来收益实现校企双赢。

  充分发挥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作用,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早就业、高质量就业。根据课程性质,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广而不深,理解难度偏低的课程,可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不必完全是教师“填鸭式”教学,鼓励推动学生多参与课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

  人才培养中将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课程内容和目标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提供更多本专业的实习、工作体验和项目合作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提供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路径,制定个人职业目标。将就业理念和就业规划列为课程思政重点方向之一,就业育人理念需要贯穿整个大学始终,推动课堂育人,全员育人。逐步树立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能力、目标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长效发展。

  (来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