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中青在线】江西新余学院领导:地方高校应多“接地气”

作者:摄影: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20点击数:

 

 “关于加强地方与高校合作创造、创新工作时,市委书记、市长讲加强与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合作,地方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还能坐得住吗?”江西新余学院党委书记刘冬说,肯定是压力山大,说明地方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近水楼台的作用与地位。

地方高校往往是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生,尤其像新余学院这样一所历经近10年才成功升为本科的地方高校,深刻感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寄予的厚望。据刘冬介绍,早在2000年底,为加快发展新余高等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就决定创建本科高校。此后,新余市委书记、市长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是对支持该校升本的决心一直没有动摇。

直到2009年该学院才在全国100多所院校要求更名、升格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正式升格为本科高校。新余学院院长罗玉峰说,“地方性”是地方高校与生俱来的基因,“接地气”为大学生存发展之道。

目前,该学院形成以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为主体的新能源光伏类专业群;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为主体的冶金制造类专业群;以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为主体的信息通信技术类专业群。

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就是拍地方政府“马屁”吗,显然不是。黄达人先生担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就明确提出把广东的需求作为学科、专业布局与建设的依据。中山大学不是农业高校,但是同样公开高举农业、海洋大旗,其农业、海洋等学科都是为服务广东的需求而做的。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学院、中山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都是一流的学科。之所以瞄准这两个领域,因为广东核电用的是法国技术,电子行业是广东的支柱产业,该校国际合作也必须沿着这个方向走。

“多‘接地气’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大学更加具有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刘冬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进一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优化和实现更多的专业群与地方的行业产业链对接;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实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与服务平台等。

链接: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4/20/content_11333923.htm

中青在线42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