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梦想在这里“加油”——产教融合发展中心侧记

作者:摄影: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20点击数:

 

 没有周末,没有课余时间,晚上工作到十点却仍然乐此不疲。在学校,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我校产教融合发展中心的首批实习生。

产教合作创双赢

 当前,从高校走出的学生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说明企业的需求和学校培养的学生存在脱轨现象。大部分的企业还需要对刚毕业学生进行再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所学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以转化为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2014630我校成立了新余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在这5000余平方米办公面积里,已入驻企业13家,进驻项目15个,有着近200名学生在此实习。这种学校提供场地、资源,企业入驻、引入项目,让学生在校内实习的方式,产教融合中心的负责人吴阳波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校中企”,他说:“‘校中企、企中校’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是一种以产学合作关系为纽带,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的全新模式。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学校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从课本知识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而学校的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就是这个过渡所需要的桥梁,学生们都满怀着梦想进入大学,而这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实践平台铸实力

整齐的办公桌,二十多台电脑。一句“在这里,不会因为太空虚,而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在3D虚拟现实工作室数计学院的魏正大这样诉说着他在这里学习的感受。

他说:“在这样一个产教融合的平台里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会占用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在参与完成企业项目实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也积累了工作经验,为自己毕业后找工作又多了一张底牌。”

“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是团结”,和游网工作室里,墙壁上大大的字眼引人注目,企业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个人技能和良好的素质,更需要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记者到达和游网会议室时,和游网指导老师正准备给实践的学生开会,经老师同意,记者进行旁听。在会议开始,老师首先请写了一篇稿子的举手,大多数人举了手,接着请写了两篇的举手,人数少了一半,最后到写了三篇文章的人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实习初期是正常的,学生不能快速地从课堂转向实践操作。”指导老师说:“实际操作并不同于课堂的案例分析,在这里大家又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

 指导老师对每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一一指出不足,同时,针对反复出现的错误,老师不但强调而且要求学生细致修改。会议结束后,学生回到各自岗位,记者跟随他们进到工作室。此时的他们并不是那么的熟练,怎样去优化修复一个网站对他们而言还是个难题,但他们依然睁大眼睛坐在电脑前认真地学习。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学生们从不言到言,从不熟练到熟练,这个实践平台,已成为他们梦想的加油站。

没有努力的理想叫妄想

“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是漫长的。”一位从北京过来培训的指导老师谈道,“从这一批实习生中我们就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理论知识还是很扎实,但是实践操作能力偏差,刚进来时有些同学还需要从基础学起。只会理论不会操作,这也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

 吴阳波老师:“当今时代的课堂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里教的知识要落后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新的技能转化为书本知识后才能让学生接受,而学生再到社会时,企业又因更快的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驾驭不了。”

 理想的道路上总是有一盏指路的明灯,可能是导师,可能是朋友,你缺少的是为了理想的努力,“没有努力的理想叫妄想,没有理想的努力叫折腾”,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心这里,你能看到的,是一群努力的学生,他们的行动也时刻在体现着这句烙印在他们心中的话。

“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梦想。”这是实习生他们最初的想法,简洁明了。从他们略带微笑的嘴角,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自信。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坚持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更快驶向成功的彼岸。

   (文/赖淋淋 刘浩伦 傅伟民 计涛   /彭力)